发布时间:2025-10-17 11:26:54    次浏览
本报记者董瑞婷通讯员叶尙发本报讯今年是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为添文都魅力,客?记录晋江近百年来的历史传承,见证晋江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迁,即日起,晋江市档案局启动“晋江百年口述访谈”活动,幷联手晋江经济报开设《晋江口述档案》专栏,与广大读者一起和每一位口述者,共同回顾晋江百年的历史。“口述档案是历史档案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根据人们对往事的回忆而整理成的文字资料,也是官方历史记录的一个重要补充。”晋江市档案局局长黄项飞说,“晋江百年口述档案”活动采访的范围对象主要分为社会类、经济类、人文类、时政类、侨台类,每一类别都会寻找代表性的人物,按照口述档案的要求进行访谈。同时,也欢迎广大市民朋友积极踊跃推荐具有代表性的人选,推荐热线:0086-595-68106908。晋江口述档案蔡其雀:军阀混战躲土匪 抗日时期做苦力口述人:蔡其雀(原紫帽镇侨联主席)整理:董瑞婷 叶尙发我出生于1927年,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家里先是要应付军阀的收税,他们来收税的时候带着枪,挨家挨户搜刮钱。比军阀兵更难应付的还有土匪,他们有的偸农户家里的牛,有的用石?撞开老百姓家的大门直接抢,还有的绑架村民索要赎金。我们村里就有两个被绑架的侨属,只能是对方要多少钱就给多少。我们家族自我爷爷那一代就有不少亲戚下南洋做生意。在亲戚的帮助下,我两个叔叔在他们十八九岁时就离乡前往印尼谋生,我的父亲则留在老家照顾家业。两个叔叔很打拼,去了印尼后,从杂货店打工做起,到后来创办泗长公司专营进出口贸易,业务规模很大,除了印尼外,和东南亚各国都有生意往来。赚了钱后,叔叔们把钱寄回乡,主要让我爸爸安排购龙眼树置田地,和建学校礼堂敎舍做慈善。为了让家里人?得好一点,我的叔叔还亲自回乡主持建造我们家宅—济阳楼,我的堂哥—已?世的诗人蔡其矫就曾生活在这里。我的叔叔虽然千里迢迢回来建房子,但担心被土匪绑架,平时却是租住在泉州城里。也正因为如此,济阳楼在一开始建造时,就从坚固防土匪的目的出发,院子里建了座炮楼,大门不仅有门栓,还有门柱,所需的水泥、钢筋则买最好的牌子,从香港购买。为了能早点建好房子,济阳楼也省去了对房子细部的雕梁画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花费了6万多两白银,济阳楼终于建好了。搬家时,我才6岁,现在还记得我兴高采烈地帮忙从老屋搬着抽屉?来新居。房子建好后,家里人终于不用担心土匪的侵扰,但好日子没?几年,抗日战争开始了。为安全起见,奶奶和一些亲人被两位叔叔接去了印尼,我则和父母亲三人留在中国。谁也没有想到后来中国与海外通讯隔绝,侨汇被断。一直依赖侨汇的侨眷们没了经济来源,生活十分艰苦。原来一直不用为生活操心的侨眷,不得不做些苦力。我们村的一些侨眷就去安海担盐、担米到泉州和仙游去卖。抗战期间,我刚好在养正中学读书,日子也很苦。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学校迁去南安。上课的地方是一个祠堂,睡觉的是一个旧校舍。一个人只有两套衣服,一个星期换一套;粮食也很紧张,当时吃饭要列队进餐厅,每桌四个小菜,每桌都有一个桌长,桌长最先起筷,桌长吃哪道菜,我们跟着吃哪道,不允许大家抢食,当时学校的制度是很严的。抗日前,我们家的龙眼生意做得不错,抗日期间,龙眼虽然也在卖,但是销路不好,父母亲主要是依靠做些农活维持生计。